【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主办:通化师范学院
主管:吉林省教育厅
ISSN:1008-7974
CN:22-1284/G4
影响因子:0.247134
被引频次:21498
数据库收录: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期刊分类:师范教育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基于UGSO 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协同培养策略<sup

来源: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开启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新征程。教育领域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需要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1],单靠高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开启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新征程。教育领域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需要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1],单靠高师院校、脱离基础教育、忽视协同发展的传统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迫在眉睫。近年来,基于高校(University)、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Government)和中小学(School)的“UGS 三位一体”模式在卓越教师培养中取得一定成效[2-4]。但现有的培养资源条件和技术服务体系较难满足不同学科的个性化需求,造成UGS 模式运作动力不足、效果不明显,这在理科、术科专业尤为突出。因此,在分类发展的理念下,如何结合师范专业特点和社会需要,改革新常态下卓越教师教育培养机制,实现培养链条各主体优势资源共享、共性与个性协同发展,是亟需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从高校计算机师范专业建设的角度,以信息技术学科为例展开分析。

一、信息技术学科卓越教师培养的挑战

1.卓越教师培养新理念

协同培养卓越教师的思想由美国在20 世纪70 年代最早提出,强调“教师培养应如同医学专业的临床一样,中小学紧密结合”[5],并实施专业发展学校模式和国家高级教师资格证书制度[6]。我国也采用师范技能训练、教育实习学校、教师资格证等类似方法,从2014 年开始,国家陆续推出落实协同培养卓越教师的政策文件,提出基于UGS 和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新理念。“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UGS)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首先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提出[7];随后《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 年)》提出了“教师教育基地”的理念:以国家教师教育基地为引领、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发展机构为纽带、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8];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后,《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 的意见》进一步提出了“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理念:建设一批省级政府统筹,高等学校与中小学协同开展培养培训、职前与职后相互衔接的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着力推进全流程协同育人[9];2019 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了“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理念,提出健全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10]。从与国外类似的UGS 模式到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理念的发展,体现了十九大发展与质量的主题,体现了能力为主、应用为先的卓越教师培养原则[11]。

上述理念和原则通过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和教师资格考证制度得到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指标构成明确了如何落实UGS 模式、专业学科教学法教师到中小学顶岗的比例、大学聘请中小学兼职教师的比例、教育实践基地的数量等协同培养特征,强调了卓越教师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而指标“学生发展”突出了教师资格证考取比例和专业对口率的质量和效益要求[12]。教师资格考证制度从2016 年开始不再区分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大学任何专业不能直接获取教师资格证,需要参加国家级统一考试,经过笔试和面试双重考核[3][13]。

面对卓越教师协同培养的新理念和措施要求,高校师范专业如何深化改革教师教育培养体系,达到国家师范专业认证标准,是决定专业生存的根本问题。

2.教育信息化实施新目标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力度逐步增大。2018 年《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要求高校和基础教育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以信息化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14]。《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年)》提出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着力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以及教育治理新模式[15]。这是新时代广大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新的历史使命,也必然对高校计算机师范专业培养卓越教师以及中小学教师终身教育机制提出了挑战。

3.信息技术学科发展新要求

我国的信息技术学科从20 世纪60 年代建立,是以“什么知识最有用”的简单实用主义作为依据,缺少对中小学生心智特征的研究和信息技术知识体系的系统研究。当前信息素养已成为人发展的必要要素。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信息素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在现代社会具有同等地位[16],信息素养成为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理念,也给中小学和高校等育人主体带来新的要求:①学习目标的变革。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信息素养指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意识和信息社会责任。内容上有数据计算、网络、算法等学科基础,也新增了三维设计、物联网、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学科前沿,此外要培养学生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这是对学科培养信息素养的要求。②教师能力的提升。《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中小学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教育部《2019 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明确将启动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测评,推动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同时推动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深入应用。这将推动卓越教师职前和职后教育体系改革,这是对学科师资力量的要求。③实验资源的补充。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都缺乏编程算法、三维设计、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教与学软硬件新资源。这是对学科教育信息化技术服务支持的要求。


文章来源:《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thsfxyxb.cn/qikandaodu/2020/0904/380.html


上一篇:地方高校师范专业中学化学与无机化学几个知识
下一篇: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广西小学英语教育专业人